门面招牌是品牌传播最重要的方式。以店销为主的商业模式,必须深刻理解其中。首先排除两个极端,创意夸张的造型和极简风格。前者施工难度大造价昂贵,大多数甲方无法承受;后者简到极致,让消费者不知所云,适合VIP小众的商业模式,通过线上引流,人际传播,店招只是个品牌识别。我们做的品牌店招,要有明确的行业属性,品牌文化特征,价格区间这三个纬度。举个餐饮门店例子,首先知道你是做哪一类餐食?符合我的选择方向再在进入心智考量,这种品牌文化就餐环境风格是我喜欢的吗?最后评估一下这家店的消费水平,跟自己的钱袋子匹配吗?如果这三点都明确了,消费者愿意进门试一试。店招的风格,工艺品质,能透露出基本的消费水平信息,有些店家还会主推几个套餐或实惠的主打菜,在门口以水牌的形式展出,进一步方便消费者评估消费水平,避免坐下点菜时发现档次太低或太高尴尬。价格是消费者买单最重要的因素。不要过分迷信品牌,非常知名的品牌,店面是支撑品牌的要素之一,因为价格区间早已了然于胸。当品牌还在创立,门面主要功能就是引流,要让消费者很容易看懂商业模式以及价格区间。
包装是产品的外衣,在真实的消费场景中,消费者有太多的选择,好的包装是首购的重要推手。我们认为包装设计要注重均衡表达,不能“偏科”。有些甲方要求包装具有视觉“冲击力”,“冲击力”在新品招商时有点作用,在消费场景中,冲击力强的包装可能会刺激到消费者多看一眼,但所谓的“冲击力”对于购买转化并没有太大帮助。我们研究了很多持续大卖的包装,并没有很强的“冲击力”,它们在各方面表现是均衡的。产品名称包含的概念契合消费者心智,产品图片直观映像引起购买欲望,重要的卖点以诚恳的方式表达,有公信力的背书信息明晰可见,这几方面均衡做到了,包装就具备了持续热卖的功能。
这是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,每天睁开眼就接收处理扑面而来的信息。关注什么,忽略什么,选择什么,放弃什么,取决于内容。在商业社会,机构提供的服务或产品希望被人重视,被点击,被接纳,为此在品牌端发力,并希望较低投入较高回报,解决之道惟有品牌。
天启是品牌实效传播的践行者,在实战中总结了独特的见解。撇去形而上的文化不讲,品牌第一视觉要素是配色,色彩在品牌设计中占据重要的地位,因为色彩跟人的情感相连,我们往往通过色彩来判断品牌的气质属性。大多数客户都认为配色比logo创作简单,实际上高阶的配色很难。提到星爸爸我们第一反应是星巴克的绿,却无法大致画出logo的样貌;提到苹果我们脑海里闪现的是高冷的黑白灰,大多数人却搞不清苹果的叶子方向。再举个例子,高仿大品牌往往在logo和字体上动手脚,而不改动配色,因为配色改掉气质完全走样,雪碧和雷碧的logo做的再像也能看出冒牌,但配色相近往往骗过绝大多数人眼睛。品牌的第二要素才是logo形,有人追求logo简洁大气如耐克的对勾。简洁大气的logo是奢望,在国家商标总局注册成功率几乎为零,简洁的logo“撞车率”极高。为了不“撞车”,作出自己的特色,logo就不可能做的很简洁。所以要重视第三要素对品牌的支撑,第三要素是广告语/主视觉。主视觉和广告语难分伯仲,在电声传播为主的广告上,牛逼的广告语比视觉更有冲击力。广告语需要策划团队了解甲方市场消费场景,最好亲身体验得来。有不少优秀的广告语灵感来自于品牌创始人,这种对用户和产品的深刻洞察体悟,哪怕专业的策划设计公司也难以企及。主视觉使品牌丰富饱满,增强记忆点。
一旦着手创作,设计公司会做大量的调研分析,对标竞争品牌和关联行业,给客户几个方向的思路。然而客户付了钱就不需要动脑子回家等方案吗?我们复盘以往上百个案例,那些双方比较满意,市场反应较好的作品,跟甲方的观念意识,审美水准,积极推动是有关系的;但甲方不够专业,说多反而起到副作用,设计公司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耐心去引导说服。为了预防走弯路,甲方可以多做些功课,事先告诉我们,这个行业标杆品牌是什么?我们有没有突破的可能?品牌战略是防御、攻坚、迂回?这些意见对我们设计思路都是有参考价值的。举例说明的时候,不要参考那些跟自己相距很远的品牌,应结合自己公司的发展阶段,资源匹配,行业属性,地域文化等等综合因素考虑,找到最合适的。
有些公司决策领导很忙,委派一个部门经理总监过来沟通,你们全都设计好了再来汇报。总监在自己的领域很专业,对公司发展思路,品牌战略,社会公共关系等事情缺乏大局观,他们承担不了这个责任。公司品牌设计是公司文化核心资产,是决策人最重要的事情之一,无论如何要安排时间沟通。为了不耽误领导时间,我们会事先准备访谈提纲,约见至少一个小时,领导出差很远,可以用视频会议。各个公司情况不同,设计前访谈可能不止一位领导,这样的流程才能保证get到关键点。